很多人学习了倪师(倪海厦)的视频之后,就邯郸学步,人云亦云,不知所谓的跟着讲学中医要从经络开始。其实这是不对的,倪师讲的是符合他的悟性的学习方法,不是适合所有人的。而且中医是一种环境医学,整体医学,你脱离基本理论去一开始就只学经络,根本云里雾里,我认为不是正确的学习路线。
另外,很多人特别崇拜经典,对现代教程和现代名家的一些书籍嗤之以鼻,这绝对是小人之见。经典固然是很重要的,殊不知现代中医教材,放在什么时代,都是集大成者,而且特别容易帮助理解学习,放弃现代中医教材去直接学习经典,可能会多走很多弯路,现代中医教材,基本路线和正统中医的思维是完全符合的。
下面我为您梳理一个系统的自学中医路径图,希望能帮助您少走弯路。
第一阶段:筑基固本——培养兴趣与建立正确观念(1-3个月)这个阶段的目标是“入门”,培养对中医的感觉和兴趣,而不是死记硬背。
建立宏观认知:
阅读入门读物:选择浅显易懂、富有启发性的书籍。强烈推荐:
《中医基础理论》(中医药院校教材):这是正统学习的起点,虽然枯燥,但体系最正。可以配合讲解一起看。
《求医不如求己》系列(中里巴人):非常实用的家庭保健入门书,能快速激发兴趣。
《小说中医》:用故事和小说笔法讲解中医理论,读起来轻松有趣。
理解核心思维:
重点理解 阴阳、五行、精气神、整体观念 这些最根本的哲学基础。不要追求速成,要反复琢磨。
第二阶段:系统学习——循序渐进,构建知识体系(1-3年)这是自学的核心阶段,需要严格按照“中医四大基础”的顺序来学习。
推荐学习顺序和核心教材:
《中医基础理论》:
内容:藏象(五脏六腑)、气血津液、经络、病因病机(六淫、七情等)、防治原则。
方法:这是大厦的地基,必须滚瓜烂熟。要画思维导图,理解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。
《中医诊断学》:
内容:望、闻、问、切 四诊。尤其是舌诊和脉诊,需要长期实践和体会。
方法:学习“辨证”,比如八纲辨证、脏腑辨证等。可以开始学习给自己和家人“看舌苔”、“搭脉”,记录观察。
《中药学》:
内容:学习常用中药的性(寒热温凉)、味(酸苦甘辛咸)、归经、功效、禁忌。
方法:不要死记硬背。可以对照《本草纲目》彩图认识药材,去药店看看实物。重点理解每味药的核心功效和背后的原理。
《方剂学》:
内容:学习中药如何配伍成方剂,理解“君臣佐使”的组方原则。
方法:背诵一些最经典的基础方剂,如“四君子汤”、“桂枝汤”等。理解为什么这些药要组合在一起。
本阶段学习资源:
中国大学MOOC(慕课):搜索北京中医药大学、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名校的免费公开课,跟着教授系统学习。
国家开放大学的中医课程。
知名讲师:郝万山(《伤寒论》讲解)、邓铁涛、刘力红等老师的讲课视频在网络上都能找到。
第三阶段:登堂入室——研读经典与临床实践(长期)在打好基础后,才能开始啃经典,否则会难以理解。
四大经典(难度依次递增):
《黄帝内经》:中医的源头,是哲学总纲。重点理解其养生和治病思想。
《伤寒论》 和 《金匮要略》(张仲景):临床治疗的“方书之祖”。学习“辨证论治”的精确体系。需要逐条研读,配合医案。
《温病学》:对《伤寒论》的补充,尤其擅长治疗温热性疾病。
临床实践与跟师:
医案学习:看古今名医的医案,如《蒲辅周医案》、《经方实验录》等,看他们如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。
寻求“明”师:如果能找到一位愿意指点你的执业中医师,将是巨大的财富。可以观察其诊疗过程,请教问题。
自我实践:从针灸、推拿、艾灸、刮痧等外治法入手,为自己和家人做简单的保健。例如,学习按摩穴位(如足三里、合谷穴)来缓解常见不适。
自学中医的“有所为,有所不为”可以为:
运用中医思维指导饮食、作息、情志,达到“治未病”的养生目的。
处理一些简单的家庭保健问题,如受寒后喝姜汤、按摩止鼻血等。
具备基本的中医知识,能更好地与医生沟通,理解诊疗方案。
不可为(红线!):
谨慎自行开方下药!中药用错同样是毒药,辨证不准极易害人害己,笔者认为可在专业师傅的带领下,对自己和近亲的身体问题尝试性开方调理,看效果,也提高临床体验。
切勿盲目给他人“看病”,自学中医给人看病除了安全风险,还面临法律风险,尤其是有明确诊断的危重疾病,必须劝其就医。
切勿迷信“偏方”、“秘方”,要对生命抱有敬畏之心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市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