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外学者一番争论,引发了一个热议:为什么西方整理的二战史,与中国人心里的那段记忆,简直像讲的两个不同故事似的?
西方教科书上说,二战是从1939年德国打波兰开始的,可我们中国老百姓算账时,掰着手指头记得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,差了整整八年呢!
甚至有些欧美教材到现在还把广岛原子弹当成“二战的终结者”,似乎把中国军民持续十四年的血战变成了片尾字幕里那些“特别感谢”之一,是吧?
历史书里的“平行宇宙”
真觉得挺不爽的啊, western 的纪录片拍二战,那画面基本都聚焦在诺曼底登陆和太平洋海战,轮到咱们中国战场,顶多就是个“友情客串”的镜头,感觉自己这块儿被忽略得很овые。
某西方电视台的二战特辑,甚至把中国抗战描述成“太平洋战争的辅助战线”,这可把不少历史学者气笑了:
难不成淞沪会战七十万将士拼死奋战、台儿庄战役那激烈的场面,都变成了历史里的“配角”吗?这个差别,可不是闹着玩儿的。
西方人谈起二战,第一反应通常是盟军在诺曼底的大规模登陆,或者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带来的转折点;而咱中国人一提二战,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南京城下三十万冤魂,以及百团大战那火光冲天的场面。
从数字上来看,中国战场扯走了日军60%以上的陆军兵力,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,比英、美、苏三国合起来还多。不过,在西方主流的史书里,这些数字老是被缩小成“局部冲突的代价”。
说句实在话,西方人这种“历史剪刀手”操作,咱中国人早该看透了!他们的叙事逻辑就像好莱坞大片:
说白了,主角得璀璨夺目,配角才乐意做个衬托。可是二战这场世界大剧子里,咱中国可是撑了最长时间、最拼的硬核主角啊,偏偏在西方的讲法里,反倒变成了个配角打酱油的角色,这事儿也太不实在了吧!
历史不是橡皮泥
西方人把二战的开端定在1939年,因为那会儿欧洲交战了;可对我们中国来说,战争早在1931年就拉开了序幕。那时,中国可是孤身奋战,顶着日本的侵略压力,西方那些列强还忙着和日本谈生意呢!
等到珍珠港被炸,美国才正式加入战局,可咱们中国早就打了整整十年。这感觉就像跑马拉松比赛一样,别人在10公里就开始跑了,可偏偏有人说咱们从5公里开始跑的成绩不算。
更有意思的是,西方老喜欢搞“民主对抗专制”的二战说事,可当年的巴黎和会上,咱中国作为战胜国,结果还得答应把山东的权益让给日本,真是挺讽刺的。
这就是他们嘴里的“民主正义”吗?五四运动为什么爆发?其实就是因为中国人早就看清楚了:国家弱小,没有外交话语权,真理只在炮火范围之内!
西方教科书里,二战的转折点要么是斯大林格勒,要么是诺曼底,不过很少提到中国战场怎么把百万日军死死钉在那里了。
在1941年前,日本78%的陆军疲惫不堪地陷在中国的战场上;直到1945年,还有56%的日军被中国牵制着。要是没有中国战场的拖累,日本早就把大部分兵力派到太平洋和东南亚,估计美军可能要多牺牲几十万人命。
可是,西方的一些学者到现在还在写书说“中国抗战靠美国援助”,其实大家都知道,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给中国的物资,98%都被美军自己用了,咱中国人能分到的那点就算少得了。
就像合伙搞生意一样,你投入了九成的努力,到了分红的时候,却被说成“赚了便宜”。在西方的二战纪念馆里,陈列的都是艾森豪威尔的军服、丘吉尔的雪茄,个人英雄主义那叫一个耀眼。
而咱中国的抗战纪念馆,墙上刻着的是“三十万同胞”“四万万人民”。这种集体叙事不是因为咱不重视个体,而是因为近代中国的苦难太深重:
南京大屠杀中倒下的那些无名死者,早已成为民族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伤痛。西方人士常说“原子弹终结了战火”,可是对中国来说,抗战的胜利,可是靠老百姓用小车一辆辆推出来、用扁担挑出来的!
西方低估中国抗战贡献的背后,暗藏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谋划。冷战那会儿,美国为了拉拢日本,共抗苏联,特意在教科书里缩减了中国战场的内容,显得不那么突出。
现如今推行“印太战略”,又害怕提及中国的贡献会让咱的国际话语权增加,这么一折腾,就像打牌时藏起对手的王牌,佯装自己手里全是好牌似的,挺搞笑的。
其实,真相就像藏在土里的黄金,总有一天会闪光:最近几年,连德国的学者都开腔了,说:“要不是中国拖住了日军,苏联早在1941年就被德日夹击得不行。”
历史不是绣花针,缝不出两幅同样的图
更扯的是,西方居然搞起了“双重标准”的历史教学。比如,美国的AP课程,把中国抗战说成是“地区冲突”,可把欧洲战场列为“决定人类命运的大决战”——真是让人大跌眼镜。
日本的教科书把侵略这事儿说成“进出”,西方一些机构竟然就这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这场景,就像裁判一边吹哨偏偏还假装没人发现,然后喊着“公平竞争”似的,真是让人无语了。
西方的战争电影,经常喜欢展现那种靠一己之力斗到底的英雄人物,比如在《拯救大兵瑞恩》里那八个救一个的桥段,重点突出了个人生命的珍贵和英雄主义的精神。
而中国人拍的《八佰》《长津湖》,讲的是“人在阵地在”的集体主义。这种差异根植于文明底色:
西方航海文明主要崇尚冒险精神,而咱们中国的农耕文明更看重家族的连续传承。在我们看来,打仗可不是个“要不要当英雄”的选项,而是个“要不要做亡国奴”的必答题。
根据历史资料显示,二战时中国军队整体投降的比例比西方要低不少,这并不是说咱们不怕死,而是因为背后有祖宗坟茔、家人老小的牵挂在那儿。
西方人可能不理解这种“退无可退”的决绝,就像咱不理解他们打仗为啥还要算“性价比”。今天咱较真二战历史,不是为了争口气,而是怕子孙后代忘了:
中华民族的尊严可不是谁随随便便赏赐的,是祖先用生命换来的。如今有些国家嘴上常挂“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”,可是当年他们破坏规则时,怎么不想到南京城那血染的场景?
各位老铁,咱们不妨琢磨琢磨:要是自己的历史都得靠别人帮忙出镜头展现,那还能说啥民族振兴啊?
股市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