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5岁抗战老兵:寻生路加入兵工厂,造手榴弹炸开胜利之路
1945年的河南大地,天灾人祸,民不聊生。为寻找生路,15岁的少年徒步四天三夜,投奔八路军兵工厂,通过制作手榴弹,帮助部队炸开一条胜利之路。此后他还先后参加解放战争、剿匪斗争,最终南下广州,编入防空军驻守南粤一线……
95岁的抗日老兵刘善堂依然脸色红润、精神矍铄,能够清晰地讲述那些参与抗战的往事。他总是说:“艰苦岁月让我们更珍惜今天的和平。”
刘善堂
15岁少年徒步投奔兵工厂
1930年,刘善堂出生于河南省南乐县(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),从记事起,贫穷和饥饿就是他对生活最深的印象。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,侵华日军不断向河南发动进攻,逐步蚕食,刘善堂所在的南乐县城很快沦陷。
“日本人来了之后就到处杀人,老百姓没有活路啊!”刘善堂回忆,占领南乐县城后,日军架起岗哨和机枪,开始了对当地人民的残暴统治。他的二爷爷和一位舅爷出门赶集市时,遭遇日军轰炸,惨死街头。
1941年至1942年,河南又连续遭遇干旱天气及蝗灾,天灾加上人祸,河南境内成千上万老百姓陷入了绝境。刘善堂的父亲、大舅外出时,也先后下落不明。“那时候出门要是几天没回来,就默认不在了。”
1945年,为了求条活路,母亲将刘善堂托付给了外婆,自己则带着刘善堂的妹妹外出逃荒。然而母亲走后没多久,外婆也饿死在了家中。一个偌大的家族,不到几年时间,死的死、逃的逃,15岁的刘善堂无法,只得投奔一位舅舅。
“人家也有老婆、孩子,自己都吃不饱,怎么管得了我?”但舅舅给刘善堂指了一条活路。“他说,在河南靠近山东的地方,有几个县,没有日本人,老天爷也下了雨,听说那的老百姓有饭吃,你去不去?”
为了活命,刘善堂第一次离开了家乡。临行前,舅舅塞给他四个窝窝头,嘱咐他一天只能吃一个,晚上一定要找有屋檐的地方睡觉。就这样,15岁的刘善堂步行了三天三夜,终于在第四天找到了舅舅所说的那个地方——冀鲁豫抗日根据地。
当地人告诉刘善堂,有个造“烟花爆竹”的工厂正在招人,去那有饭吃。刘善堂找上门一看,才知道这里是根据地五分区炸弹厂,这里生产的也不是烟花,而是用来与敌人战斗的手榴弹。“从这开始,我就跟着八路军,跟着共产党,一直跟到现在。”
刘善堂的立功证书
成为同班第一位入党的战士
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敌人“扫荡”频繁和实行烧光、杀光、抢光“三光”政策的重点地区,斗争环境非常艰苦和残酷。为了改善一线部队的武器装备,炸弹厂把自制武器的重点放在生产木柄手榴弹上,下设几个班,分别负责配置火药、木柄制作等,刘善堂所在的班,则负责雷管的制作。
“那时候啥也不懂,就跟着班长学,他怎么做,我们就跟着做。”聪明好学的刘善堂很快就学会了制作办法,不仅成为了制作雷管又快又好的老手,还荣立二等功一次。
就这样,经刘善堂和战友们之手,这些手榴弹源源不断地供给冀鲁豫广大抗日军民,帮助部队炸开了一条胜利之路,对消灭日伪军、巩固根据地以及最终打败日寇,起了重要作用。
刘善堂个人也获得了巨大的成长。根据地不仅让他吃上了饭,更提供给了他丰富的“精神食粮”。
刘善堂说,那时候的自己,并不清楚什么是八路军,什么是共产党。但是他的班长,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,经常在休息时宣传党的思想,告诉大家共产党是为人民做事的,是为大家服务的。“我很快就接受了这些进步思想。”回忆起入党时刻,刘善堂一脸自豪,他是同班第一位入党的战士。
少年本是为了找条生路,却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。
刘善堂和他历年获得的荣誉
因为表现优秀、聪明伶俐,刘善堂还被专门派往后方学校学习,接受了系统性的教育,从不识字的文盲成长为一名会计,先后经历了淮海战役、剿匪斗争等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跟随部队南下,驻扎在广州、汕头、潮州等地,并在广州结婚生子。
退伍转业,他又在地方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所能,为新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工作48年来,刘善堂先后获得一等模范一次、二等功一次、二等模范一次、三等模范一次、三等功一次。
95年时光,刘善堂亲身经历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,当问及对年轻人有什么寄语时,他不假思索地表示:“为共产主义社会加油努力,越干越好。”
文字:南方+记者 汪棹桴
摄影:南方+记者 梁钜聪
剪辑:南方+记者 徐昊
通讯员 何飞彪 刁晓玲 林夏婷
股市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